

专题讨论 4.1: 革新衡量:人工智能可否带来真正影响?
- 14:30 - 15:30
- 2024年9月10日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这节专题讨论由Chris Malone主持,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与公益慈善事业的交集,以及探索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种种机遇与挑战。讲者强调公益慈善事业在制定人工智能的应用与发展、提倡注重道德、消除偏见及促进具社会效益项目的创新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Sevda Kilicalp对人工智能的预测能力表示乐观,认为它可以预测环境和健康相关的危机,协助机构做好准备及减低未来风险。 Milos Maricic 指人工智能工具的成本正在下降,使非政府组织和慈善机构更便于透过这些工具,提高生产力及达到更大的效益。 Niko Moesgaard 谈及人工智能有助提升效率,让慈善机构能够更有效地处理数据并从中抽出有用的见解,例如筛选资助申请和寻求资助机会。来自Partnership on AI 的Felecia Webb 则强调人工智能可提高基金会和当地社区的潜能,特别是在教育和社会正义范畴中。公益慈善事业在应用人工智能的角色是另一讨论焦点。 Webb 将人工智能视作一个属于公共利益的技术,强调民间社会参与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性,避免落后于他人。 Kilicalp 呼吁慈善机构担任召集人的角色,凝聚不同声音,共同制定出人工智能政策。
人工智能的道德问题和偏见亦成为一大讨论主题。 Webb警告人工智能或会加剧历史偏见,因为带有偏见数据训练的演算法或会延续不平等。 Kilicalp 强调,慈善机构需考虑数据中的非预期偏见、私隐问题、定期监控演算法,以及确保供应商和受惠者在使用和开发人工智能时遵循道德规范。
Malone 概述了三个主要风险:虚假资讯和深度伪造技术、工作流失以及不法分子利用人工智能的威胁。 Maricic 认为,人工智能提升生产力的潜能远大于造成职位流失带来的影响。 Moesgaard 则视人工智能为慈善机构保持竞争力的必要工具。与此同时,Webb强调人工智能具有创造就业机会和推动创新的能力。
演讲嘉宾最后向应用人工智能的慈善机构提出了建议。 Kilicalp 呼吁慈善机构持续学习并与同业合作;Maricic 建议可利用大型科技公司提供的免费人工智能工具;而 Moesgaard 则强调伙伴关系的重要性。 Webb 鼓励慈善机构勇于尝试,即使成果未明,但从中所汲取到的经验将是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