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讨论 1.2: 东方捐赠模式进程:亚洲地区公益慈善事业如何发展及演变?
- 11:45 - 12:45
- 2024年9月9日
- M+
本环节由Annelotte Walsh主持,聚焦讨论亚洲公益慈善事业的演变及如何增强其影响力。
His Excellency Mohamed Haji AlKhoori介绍了Khalifa bin Zayed Al Nahyan 基金会的工作,该基金会足迹遍及超过95个国家,当中包括许多亚洲国家。他强调,全球知识交流和伙伴关系在提升慈善工作的成效和可持续性十分重要。
曾采依则分享了淡马锡基金会多年来的转型,由最初专注于新加坡国内的能力建设,到目前已经扩展至聚焦亚洲跨地域的问题。她又谈到有关人才的观点,呼吁将公益慈善事业专业化,以扩大其影响力。
邓国胜概述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三个发展阶段。 2004年之前的公益慈善活动,规模小且非正式。随着私人信托政策出台,企业捐赠逐渐增长,及自2014年开始,网上平台推动了更多人积极参与。邓国胜指出,儒家思想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上会较优先考虑本地社区,加上资金使用受政策所限,难以捐款予海外慈善机构。随着这种情况逐渐改变,他促请亚洲慈善家学习全球模式,并建议加强亚洲的公共教育和合作,以提升亚洲公益慈善事业的影响力。
连宗诚对亚洲地区公益慈善事业的整体趋势作出反思,认同亚洲具有悠久的慈善传统,但提倡转向为更具策略性和系统性的捐赠。他强调,尽管从历史角度看,亚洲文化素来慷慨,但捐赠比例并未跟上收入的增长,而且大部分捐赠仍然是基于身份象征,欠缺了知识上的交流。他提到,新一代亚洲慈善家正在崛起,他们具有全球视野,愿意采用创新融资方法和跨境合作。他呼吁业界加强合作,以应对教育及气候变化等复杂议题,并指出虽然有关议题已获投入庞大资金,但解决问题的进程仍然非常缓慢。
政府在公益慈善事业中所担当的角色亦是另一个重点讨论主题。曾采依解释,纵使淡马锡基金会与政府携手合作,但仍会保持独立性,并担当着「催化剂」的角色。连宗诚则指出,当慈善家能够灵活地进行创新,政府可利用监管权力及资源,以扩大解决方案的规模。
本环节最终达成共识,演讲嘉宾均认同需要加强跨境合作,并采用创新方式,促进亚洲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