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演讲 3: ​ 「亚洲公益慈善计划」启动
亚洲捐献之道:释放亚洲公益慈善力量 共铸可持续未来

  • 09:45 - 10:45
  • 2024年9月10日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Naina Subberwal Batra 开场时点出了亚洲日益严峻的经济和社会挑战,以及该地区不断增长的财富在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上的重要作用。她表示,亚洲公益慈善事业的规模尽管未及西方,但在过去十年间录得显著增长,人们对于策略性捐赠的兴趣也越来越大。 Subberwal Batra 亦介绍了由公益慈善研究院及Asia Philanthropy Congress联合召集的「亚洲公益慈善研究计划」,计划成员是来自泛亚洲的慈善机构,他们将展开为期三年的计划,促进公益慈善业界专业化,并推动关于亚洲捐赠的研究、见解及新准则。

由洪伟龙主持的讨论,聚焦于探讨亚洲各地在管治、社区参与和创新有关范畴的多元公益慈善模式。 HH Princess Nouf bint Muhammad Alsaud简述沙特阿拉伯的《2030年愿景》 ,目标是将非牟利界别在GDP的贡献提升至5%,并强调管治和与本地社区合作对实现目标的重要性。梁卓伟则提及香港公益慈善生态系统的灵活性,并以政府和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为例,两者与非政府机构紧密合作,致力更好地服务社区。

桦沢一朗分享了日本将银行不动账户重新分配予非牟利机构的创新做法,提供灵活的资助模式以促进日本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沉蓓莉表示,受惠于网上捐款增加及政府支持,中国公益慈善事业高速增长,并强调必须加强规管和提升公众的信任度。 Aditya Natraj 重点提及印度的企业社会责任法例,规定公司必须将净利润的2%用于社会发展,以促进社会各阶层采取更具包容性的发展方针。 Haryo Mojopahit 探讨了信仰为本的捐赠模式在印尼产生的作用,特别是伊斯兰教的理念,包括强制捐赠一定比例的财富作为天课(Zakat) ,从而在医疗保健和教育等领域创造出巨大效益。

对于「亚洲公益慈善研究计划」的独特性,梁卓伟和桦沢一朗认同这次合作对亚洲而言十分重要,计划汇聚了具备足够代表性及多元的观点,以应对共同的社会挑战。 Natraj补充指,「亚洲公益慈善研究计划」承诺举行季度会议及持续研究,确保记录及复制在亚洲各地取得成功的慈善模式。总括而言,此环节强调公益慈善事业需要采取区域合作、知识共享和文化背景考虑等模式,以便在亚洲各地创造长久及有意义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