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讨论 2.1: 建构阶梯:能否实现具规模的社会流动?
- 14:15 - 15:15
- 2024年9月9日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演讲嘉宾于本环节重点探讨窒碍社会流动的关键问题,并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Hossain Zillur Rahman首先强调,贫穷和社会孤立是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全面的解决方案。他强调以人为本的介入措施十分重要,指出必须提高人们自身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其组织BRAC采用「社会阶梯」模式,认为社会流动并不能一步到位立即实现,而是需要循序渐进。他表示,扩大这类项目需要仔细规划,并以BRAC与多个国家的政府成功合作为例。
Cazadira Fediva Tamzil分享了对印尼情况的见解,当地着重为弱势群体制定适切的介入服务,包括那些通常进入非正规及无银行帐户界别之初中毕业生。她介绍Pijar基金会的微证书教育项目 ,让人在工作的同时能学到各种可应用在不同行业的技能。同时基金会亦努力将小型企业大规模地引入国家的供应链。
Jack Growden则提到解决全球数码鸿沟的迫切需要,尤其在一些地区如巴布亚新畿内亚,很多年轻人从未接触电脑。他强调,科技普及是社会流动的先决条件。若没法普及科技,社会中的大部分人口将没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Ramya Rajagopalan强调与政府合作,以及透过有力实证去扩大相关措施的规模十分重要。她列举了数个印度的成功例子,均由小型试验项目大跃进推展至全国规模,并使项目更数据化和透明。 Rajagopalan续指,前线人员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受惠者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接触边缘群体时。她又主张采取「与民共议」方式,鼓励社区更积极与政府对话,确保解决方案可有效服务有需要的群体。
演讲嘉宾也讨论了如何衡量效益的质素。 Rahman认为应以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效益,并其可能会以意想不到的形式出现。他举例指,BRAC推行的的小型贷款计划使农村妇女纷纷参选地方政府职位,带来意料之外的结果。 Growden同意并补充指,由此受惠者会各自开创迈向成功之路,因此项目真正的效益往往在实施后才能明显地表现出来。
总结而言,演讲嘉宾一致认为,要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流动,需要有系统性的改变计划、与政府建立强大的伙伴关系,以及聚焦于度身订造的措施以切合当地需要,并强调要推动有意义和可持续的效益,关怀、合作和长远视野乃必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