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演讲 4: 从拨款到管治: 私人慈善事业如何与公共政策互动?

  • 15:30 - 16:30
  • 2024年9月10日
  • 自由空间

讲者探讨公益慈善事业如何在获取和分配资金的方式上不断发展和革新。公益慈善事业的角色已经由填补公共服务的不足和完善公共政策,演变为影响公共机构和制定公共政策。讨论中,演讲嘉宾引用了全球健康领域中的例子作解说。

主持人聂德权先以探讨公益慈善事业和政府之间何谓「有意义的合作」来展开讨论。 Agnes Binagwaho提到卢旺达在医疗保健方面的进步,强调尤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非常重要;并指当地卫生健康系统的透明度及可信性的提高了疫苗接种率。

Brieuc Van Damme强调政府与公益慈善事业之间建立信任为本的伙伴关系之重要性。他指出,公益慈善事业可以不受制于政治和商业周期,而承担高风险项目,提供长远的解决方案。他从自身的公共政策工作中列举了一些例子,反映公益慈善事业或会与政府产生磨擦,但其带来的影响难以被取代。

深化本次主题,施贺德谈到信任和联系社区如何使慈善机家能够更加灵活和敢于冒险;然而,规模较大的慈善机构应该警惕变得过于官僚化。 Heidi Larson表示认同,警告公益慈善事业不应承担本应由政府负责的角色,否则可能会损害可持续性及问责制度。她建议,履行承诺并保持透明的动机,是建立和维护信任的重要因素。她又赞扬公益慈善事业在促进跨部门交流方面的力量。

Suwit Wibulpolprasert分享了泰国「偏乡医生运动」 的成功例子,解释此项计划的成功建基于信任、以实证为基础的操作,以及在实践公平的承诺之上。他强调,信任需要长时间去建立,但破坏却只需一瞬间,呼吁公益慈善事业和政府尽量放下自身利益,以促进长远的合作。

在问答环节中,演讲嘉宾探讨规模较小的非政府组织和年轻专业人士如何展示对相关议题的理解,并设身处地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思考,从而提升他们对政府政策的关注及影响。 Binagwaho和Suwit 强调规模较小的组织在推动系统性变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施贺德则建议,因为规模较小的慈善机构与所服务的对象关系密切,因此应该与大型机构保持沟通,确保受惠者的声音得以被听见。

最后演讲嘉宾强调,信任、合作和透明度乃公益慈善事业与政府建立成功伙伴关系的基石。透过共同合作、尊重彼此的角色,并与所服务的社区建立信任,双方定能创造可持续和长远的解决方案,应对全球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