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演讲 2: 捐赠经济学:为何捐赠?为何不捐赠更多?
- 17:00 - 18:00
- 2024年9月9日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Michael Spence发表论坛首日的压轴主题演讲,探讨捐赠经济学的特点及挑战,及后与主持人张仁良进行讨论。
Spence 首先认同公益慈善事业涵盖范畴广泛,包括救灾工作、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研究等领域。他特别提及,目前公益慈善事业在资助基础研究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举例,在美国,非专利研究的三分之一资金来自慈善捐款,与政府和主要科技公司所资助的金额相约。 Spence表示,公益慈善事业应主要是补充政府的资助,而非取而代之。他另阐述捐赠经济学的复杂性,虽然公益慈善事业以造福人们为本,但得到赞誉也相当重要,如在文艺复兴时期赞助教会的艺术品,以及在近代赞助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慈善晚会(Met Gala) 的慈善家。
Spence 亦谈到在环境、社会和管治(ESG)范畴中,在衡量效益上所作出的努力。他表示,每当积极尝试创造效益时,都会为不同类型的公司带来截然不同的活动模式,因此衡量真正效益所采用的方法十分关键,特别是要分辨由「漂绿」 或行销而创造的效益。他亦阐述了在进行及针对衡量方法进行交流时,需要由一个可信且合理客观的第三方处理。总括而言,他认为奖励机制以及评估系统是值得关注的课题。
谈到捐赠的诱因以及如何令捐赠者的善举变得更有意义时,Spence和张仁良指出,不同的慈善项目可提供不同的展示机会。大学捐款一般可以获得明显的表彰(例如大楼命名权)或其他实质的好处(例如可终身受用的社交网络);相比之下,为无家者和弱势社群服务,所带来的好处便显得不太吸引。 Spence建议,已广为人知的基金会可以开展较少人关注的慈善项目。
Spence和张仁良另提到利用数码科技拉近公益慈善事业中在资讯方面的差距,并解决更复杂的配对问题。在回应参与者的提问时,Spence强调在气候变化等议题上,如何有效地分配资源乃持续存在的挑战。最后在这环节尾声时,呼吁大家建立更好的框架,去思考身处世界的结构特点,以及慈善事业可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