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对谈: 重订公益慈善的影响: 我们是否正确地衡量合适指标?

  • 10:45 - 11:45
  • 2024年9月10日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Christopher J.L. Murray、Jason Saul 和主持人Henry Timms在今场炉边对谈探讨了公益慈善事业如何重新思考评估效益的方法,他们强调需要采取具预测性、标准化和赋权的方式,而非单纯依靠追溯性评估。

Saul率先提出三个原因为何需要重视评估:确认及证明、预测结果,以及学习成功经验及其原因。 Timms提出何谓「最佳评估」,Murray 以「全球疾病负担」 平台为例,强调通过严谨、同业评审和标准化数据,展现出「简单描述的力量」,此方法有助决策者了解问题的严重性,及可能导致重大转变的关键,例如在90年代后期开始意识到中低收入国家面临心理健康日益恶化的问题。 Saul将公益慈善事业与金融和医疗卫生等行业作比较,他表示在这些行业中,投资前已经阐明预期的结果,从而可更有效地运用资源。

谈及在评估社会效益所面临的挑战时,Saul 指出「碳市场」已成功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评估方式,建议公益慈善事业可借鉴类似方式。他表示业界需要有统一的分类系统和标准化的社会效益评估指标,以减少出现零散评估的情况。 Murray指标准化定义、稳固数据流通及统计方法在评估效益时十分重要。他强调了解问题是否正在改善抑或恶化,对于评估计划成功与否非常关键,并建议人口层面的评估及项目层面的介入措施应要挂勾。

另一个讨论主题乃规模较小的非牟利机构呈交报告的压力。 Timms 特别指出一个现象:捐助者要求机构提交巨细无遗的报告,但收到的反馈甚少。 Saul认为,非牟利机构应获赋权在具适当理据的支持下定义及拥有自己的成果,而非仅仅为了回应提交详尽报告的要求。两位讲者均呼吁需要加强合作,以及将报告工具及架构标准化。

演讲嘉宾也讨论了数据和科技在重塑评估方法的角色。 Murray强调卫星数据和人工智能有潜力减少人手评估的成本和复杂性。

在问答环节中,Murray强调传达具意义效益的重要性;Saul促请捐助者将投资重新拟定为「购买成果」,以激励更有效评估效益的方法。

总括而言,本环节呼吁公益慈善事业应在标准化及预测性评估的框架下,转向以成果为本投资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