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討論 3.1: 熱潮或趨勢:如何透過成果導向的工具推動影響力?
- 12:00 - 13:00
- 2024年9月10日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本節由Vera Michalchik主持,圍繞公益慈善事業如何更好地利用成果為本的融資、專業能力提升和創新的評估框架,推動更有效的社會效益。演講嘉賓各自分享了對今次主題的看法,及後共同討論了政府、慈善家與社會企業之間一致的奬勵措施,以及促進夥伴關係的重要性。
Abha Thorat-Shah 分享了她與印度政府技能發展及創業部門合作的經驗,該合作旨在改善年輕人的發展成效。鄭佩雯回顧了在孟加拉利用社會效益奬勵 支持社企的做法。Kelly Fitzsimmons強調靈活融資的必要性,同時需要堅定地追求有意義的成果。Aditi Malhotra則強調基金會需要聆聽非牟利機構的意見,除給予財政上的支援,幫助他們提升專業能力亦十分關鍵。
討論其後聚焦於如何應對使用社會效益債券的挑戰,例如高額交易成本、評估成果的困難,以及在持續改變的環境中所需要的適應力。一眾講者在其之前的發言中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案。對Thorat-Shah來說,她在與印度政府合作於提升青年技能成效的經驗中找到答案;對鄭佩雯而言,是社會效益奬勵在支持社企所扮演的角色;對Fitzsimmons來說,靈活度的需要和專注於成果而非僵化流程的重要性;對Malhotra而言,則是人性化的影響及聆聽非牟利機構需求的重要性。
演講嘉賓還討論了社會效益債券的未來潛力。Thorat-Shah 對此表示樂觀,認為債券能夠調動資金、改善成效和提倡公平。鄭佩雯則展望影響力評估能在未來完全融入社會金融 之中。Fitzsimmons 強調利用數據推動決策和進行問責。而Malhotra則呼籲社會金融應以受惠者的需求為本,採取更具協作性及更包容的方式。
最後,演講嘉賓強調社會金融需要具靈活性、合作及專注於成果,藉以創造可持續和公平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