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 2.2: 以傳播推動演變:探索公益慈善事業、媒體及傳訊行業在社會效益的角色及交匯

  • 14:15 - 15:15
  • 2024年9月9日
  • M+

來自廣播、編輯和倡議界別的演講嘉賓,在本環節與主持人徐詠璇分享他們就連繫公益慈善事業、媒體及傳訊行業,以造福社會的經驗和見解。

Jenifer Morgan 指《史丹福社會創新評論》的新聞報道方針並非僅僅揭露問題,反而更著重提出解決方案,從研究和實務知識中尋求與建立最好的方法,並且發布出來。她分享了《Stop Raising Awareness Already》這個成功個案,指文章帶來能影響現實世界的重大改變,包括促成與聯合國及其他主要機構的合作等。

Shafi Musaddique 則提到Alliance雜誌鼓勵多元化的思想、辯論、人物和觀點,致力促進公益慈善界別的透明度和問責制。其中一項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倡議是引入「共享基金」 ,為非英語撰稿人提供津貼及翻譯服務,令公益慈善媒體去殖民化,擺脫以西方角度敘事為主的慣例。Musaddique又強調「慢新聞」的重要,指其有助深入探索複雜的問題,促進大眾能更細膩地了解公益慈善事業。

陳志雲分享香港商業電台與本地慈善機構的合作,尤其是支援邊緣化群體的項目。他談到媒體在吸引公眾參與和實現有意義的社會效益所面對的挑戰,並批評網上激進主義流於表面的本質,無法改變現實世界。他建議慈善機構應該訂立明確及可行的目標,並考慮融入商業策略的元素,藉以提升果效及公眾參與度。

演講嘉賓亦討論了慈善機構與大眾媒體交叉傳遞訊息所面對的挑戰。Morgan 指出,現今媒體生態中,要保持誠信、開放心態和客觀非常困難,這導致公眾對媒體的信任瓦解;Musaddique 也深表認同,補充道媒體可能是表面上追求中立和客觀,導致掩蓋了更深層次的真相。

在總結時,演講嘉賓一致認同媒體在擴大社會聲音上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他們均同意以提供解決方案為主的新聞報道、持續的參與以及批判性反思,對推動具意義的效益至關重要。儘管面對挑戰如公眾不信任,以及難以在參與的程度和深度之間取得平衡等,討論中也重申了媒體在塑造公眾看法,及推動正面社會變革中擔當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