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 1.2: 東方捐贈模式進程:亞洲地區公益慈善事業如何發展及演變?

  • 11:45 - 12:45
  • 2024年9月9日
  • M+

本環節由Annelotte Walsh主持,聚焦討論亞洲公益慈善事業的演變及如何增強其影響力。

His Excellency Mohamed Haji AlKhoori介紹了Khalifa bin Zayed Al Nahyan 基金會的工作,該基金會足跡遍及超過95個國家,當中包括許多亞洲國家。他強調,全球知識交流和夥伴關係在提升慈善工作的成效和可持續性十分重要。

曾采依則分享了淡馬錫基金會多年來的轉型,由最初專注於新加坡國內的能力建設,到目前已經擴展至聚焦亞洲跨地域的問題。她又談到有關人才的觀點,呼籲將公益慈善事業專業化,以擴大其影響力。

鄧國勝概述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三個發展階段。2004年之前的公益慈善活動,規模小且非正式。隨着私人信託政策出台,企業捐贈逐漸增長,及自2014年開始,網上平台推動了更多人積極參與。鄧國勝指出,儒家思想根植於中國文化,傳統上會較優先考慮本地社區,加上資金使用受政策所限,難以捐款予海外慈善機構。隨著這種情況逐漸改變,他促請亞洲慈善家學習全球模式,並建議加強亞洲的公共教育和合作,以提升亞洲公益慈善事業的影響力。

連宗誠對亞洲地區公益慈善事業的整體趨勢作出反思,認同亞洲具有悠久的慈善傳統,但提倡轉向為更具策略性和系統性的捐贈。他強調,儘管從歷史角度看,亞洲文化素來慷慨,但捐贈比例並未跟上收入的增長,而且大部分捐贈仍然是基於身份象徵,欠缺了知識上的交流。他提到,新一代亞洲慈善家正在崛起,他們具有全球視野,願意採用創新融資方法和跨境合作。他呼籲業界加強合作,以應對教育及氣候變化等複雜議題,並指出雖然有關議題已獲投入龐大資金,但解決問題的進程仍然非常緩慢。

政府在公益慈善事業中所擔當的角色亦是另一個重點討論主題。曾采依解釋,縱使淡馬錫基金會與政府攜手合作,但仍會保持獨立性,並擔當著「催化劑」的角色。連宗誠則指出,當慈善家能夠靈活地進行創新,政府可利用監管權力及資源,以擴大解決方案的規模。

本環節最終達成共識,演講嘉賓均認同需要加強跨境合作,並採用創新方式,促進亞洲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