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 1.1: 將熱誠化為效益:創業能否成為持續社會效益的途徑?

  • 11:45 - 12:45
  • 2024年9月9日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本環節由黃忠文開始發言,介紹了自己開設的網上平台,為在香港的外傭提供網上商業課程,幫助她們克服跨代貧窮的問題。隨後,演講嘉賓各自分享其在公益慈善事業不同領域的經驗。

Innocent Mutanga詳述自己曾為在港難民的經歷,促使他成立香港非洲中心,旨在應對「黑人」在香港面對的挑戰。Mutanga反映非洲人面對的文化觀念問題,例如地鐵上的人會基於他的種族寧願放棄自己的座位,而非出於善意。他強調,隨着全球權力向東亞轉移之際,重塑非洲的形象十分重要。

文慧妍分享她由從事品牌顧問,至2019年成立The Project Futurus的轉變,致力改變大眾對「老齡化」的印象。其工作主要包括透過製作軟餐,以助吞嚥困難的長者更易於進食。

Juliana Busasi講述她從醫生轉為醫療科技創業家的歷程,從她目睹家人照顧受精神健康問題困擾的鄰居,以至啟發她決心發展在坦桑尼亞首個針對精神健康保健的數碼工具的親身經歷。

回應黃忠文提出如何平衡熱忱與務實時,Mutanga 提到營運非傳統慈善機構模式的社會企業,所面對的挑戰是較難獲得資助。因此,其中心需要不斷創新並開拓新收入來源,確保中心能持續營運。

文慧妍認同營運社企的困難,需為生存而靈活應變。就文慧妍提出平衡保持熱忱的重要性,Busasi作進一步補充,強調要「愛上」問題,並將尋找解決方案的過程融入生活方式,以及與幫助她堅持下去的支持者及捐助者保持聯繫。

黃忠文將話題切入到香港更廣闊的生態系統,探討這個城市如何為社企提供更好的支援。Mutanga強調需要讓社會企業家參與在更大規模的討論當中,並讓捐助者採取更開明及肯承擔風險的做法。文慧妍將社會企業家比喻為小石頭,能夠填補社區支援的不足。她呼籲捐助者調整心態,提倡建立更多合作關係和支援網絡。Busasi則表示捐助者真誠且積極的參與十分重要,呼籲他們支援前線工作者的願景及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