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演講 4: 從撥款到管治: 私人慈善事業如何與公共政策互動?

  • 15:30 - 16:30
  • 2024年9月10日
  • 自由空間

講者探討公益慈善事業如何在獲取和分配資金的方式上不斷發展和革新。公益慈善事業的角色已經由填補公共服務的不足和完善公共政策,演變為影響公共機構和制定公共政策。討論中,演講嘉賓引用了全球健康領域中的例子作解說。

主持人聶德權先以探討公益慈善事業和政府之間何謂「有意義的合作」來展開討論。Agnes Binagwaho提到盧旺達在醫療保健方面的進步,強調尤其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促進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信任非常重要;並指當地衞生健康系統的透明度及可信性的提高了疫苗接種率。

Brieuc Van Damme強調政府與公益慈善事業之間建立信任為本的夥伴關係之重要性。他指出,公益慈善事業可以不受制於政治和商業周期,而承擔高風險項目,提供長遠的解決方案。他從自身的公共政策工作中列舉了一些例子,反映公益慈善事業或會與政府產生磨擦,但其帶來的影響難以被取代。

深化本次主題,施賀德談到信任和聯繫社區如何使慈善機家能夠更加靈活和敢於冒險;然而,規模較大的慈善機構應該警惕變得過於官僚化。Heidi Larson表示認同,警告公益慈善事業不應承擔本應由政府負責的角色,否則可能會損害可持續性及問責制度。她建議,履行承諾並保持透明的動機,是建立和維護信任的重要因素。她又讚揚公益慈善事業在促進跨部門交流方面的力量。

Suwit Wibulpolprasert分享了泰國「偏鄉醫生運動」 的成功例子,解釋此項計劃的成功建基於信任、以實證為基礎的操作,以及在實踐公平的承諾之上。他強調,信任需要長時間去建立,但破壞卻只需一瞬間,呼籲公益慈善事業和政府盡量放下自身利益,以促進長遠的合作。

在問答環節中,演講嘉賓探討規模較小的非政府組織和年輕專業人士如何展示對相關議題的理解,並設身處地從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思考,從而提升他們對政府政策的關注及影響。Binagwaho和Suwit 強調規模較小的組織在推動系統性變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施賀德則建議,因為規模較小的慈善機構與所服務的對象關係密切,因此應該與大型機構保持溝通,確保受惠者的聲音得以被聽見。

最後演講嘉賓強調,信任、合作和透明度乃公益慈善事業與政府建立成功夥伴關係的基石。透過共同合作、尊重彼此的角色,並與所服務的社區建立信任,雙方定能創造可持續和長遠的解決方案,應對全球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