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座談演講 3:
「亞洲公益慈善計劃」啟動
亞洲捐獻之道:釋放亞洲公益慈善力量 共鑄可持續未來
- 09:45 - 10:45
- 2024年9月10日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Naina Subberwal Batra 開場時點出了亞洲日益嚴峻的經濟和社會挑戰,以及該地區不斷增長的財富在解決這些社會問題上的重要作用。她表示,亞洲公益慈善事業的規模儘管未及西方,但在過去十年間錄得顯著增長,人們對於策略性捐贈的興趣也越來越大。Subberwal Batra 亦介紹了由公益慈善研究院及Asia Philanthropy Congress聯合召集的「亞洲公益慈善研究計劃」,計劃成員是來自泛亞洲的慈善機構,他們將展開為期三年的計劃,促進公益慈善業界專業化,並推動關於亞洲捐贈的研究、見解及新準則。
由洪偉龍主持的討論,聚焦於探討亞洲各地在管治、社區參與和創新有關範疇的多元公益慈善模式。HH Princess Nouf bint Muhammad AlSaud簡述沙特阿拉伯的《2030年願景》 ,目標是將非牟利界別在GDP的貢獻提升至5%,並強調管治和與本地社區合作對實現目標的重要性。梁卓偉則提及香港公益慈善生態系統的靈活性,並以政府和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為例,兩者與非政府機構緊密合作,致力更好地服務社區。
樺沢一朗分享了日本將銀行不動賬戶重新分配予非牟利機構的創新做法,提供靈活的資助模式以促進日本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 沈蓓莉表示,受惠於網上捐款增加及政府支持,中國公益慈善事業高速增長,並強調必須加強規管和提升公眾的信任度。Aditya Natraj 重點提及印度的企業社會責任法例,規定公司必須將淨利潤的2%用於社會發展,以促進社會各階層採取更具包容性的發展方針。Haryo Mojopahit 探討了信仰為本的捐贈模式在印尼產生的作用,特別是伊斯蘭教的理念,包括強制捐贈一定比例的財富作為天課(Zakat) ,從而在醫療保健和教育等領域創造出巨大效益。
對於「亞洲公益慈善研究計劃」的獨特性,梁卓偉和樺沢一朗認同這次合作對亞洲而言十分重要,計劃匯聚了具備足夠代表性及多元的觀點,以應對共同的社會挑戰。Natraj補充指,「亞洲公益慈善研究計劃」承諾舉行季度會議及持續研究,確保記錄及複製在亞洲各地取得成功的慈善模式。總括而言,此環節強調公益慈善事業需要採取區域合作、知識共享和文化背景考慮等模式,以便在亞洲各地創造長久及有意義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