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演講 2: 為「全球南方」的健康創新:公益慈善如何支援全球衞生研究和介入措施? ﹙由公益慈善研究院舉辦)

  • 15:15 - 16:40
  • 2024年9月9日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主持人陳馮富珍在環節開始時強調,公益慈善群體需要共同合作,以應對各國涉及全球影響的問題。

Rebecca Grais指出「不平等」現象是最被忽視的衞生議題之一,包括在獲取資訊、護理、資金,以及醫療負擔層面上的不平等。她認為應加強現有以科學知識改善健康的機構網絡,並確保這些機構能夠協同合作,解決當前面對的問題。
Ilona Kickbusch探討了公共衞生與政治的歷史交集,強調公益慈善事業需要採取系統性方法來帶來改變。她指出,女性在公益慈善事業領域上的影響力逐漸擴大,特別是在亞洲地區。她強調要在性別議題上保持謹慎的態度,避免加劇不平等現象。Kickbusch還呼籲公益慈善機構承擔更多責任,敦促相關機構把重心放在大眾福祉和公共價值。

Peter Piot回顧全球對抗愛滋病病毒作的努力,強調聯合國組織、社運人士和公益慈善事業在各國本地層面合作完成了的卓越工作,確保了世界上大部分有需要的人能夠獲得抗愛滋病病毒治療。他又強調,讓受影響的社群參與醫療衞生決策十分重要,指出制定醫療衞生政策時必須加入公眾參與,以確保措施能夠真正解決受疾病影響人士的需求。

Naveen Rao認為人類健康因應氣候變化亦隨之受影響,強調有迫切需要將氣候數據納入衞生決策中。他指出,儘管農業和航空等行業經常使用氣候數據,但只有少數醫務衞生的官員採納類似做法。Rao呼籲採取更加革新的方式去探究「氣候脆弱性」的根本原因,特別是其對兒童和女性等較受忽略的群體之影響。

Carsten Schicker則以風險投資領域的角度作出分享,提倡慈善機構應採取更靈活和創新的方式以應對氣候變化和精神健康等複雜挑戰。他建議增強社區持份者的能力並推動創新,讓社區群體能夠制定適切的解決方案,並指出公益慈善事業可以借鑑初創生態系統。

總結而言,這個環節強調了公益慈善事業必需以合作、公平和增強社區持份者的能力為基礎,應對當前複雜的全球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