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座談演講 1: 何謂影響力?有系統地重新評估亞洲捐贈模式 ﹙由公益慈善研究院及The Bridgespan Group合辦﹚
- 10:30 - 11:30
- 2024年9月9日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主持人William Foster首先重點介紹了亞洲悠久的慈善歷史,並點出亞洲地區獨特的慈善捐贈模式乃伴隨著經濟發展演變而成。他認為亞洲慈善事業有三個明確特徵:高度圍繞國家發展、優先考慮與政府合作,與不斷適應和創新。Foster分享了一個對亞洲20個最大型基金會的研究,總結出五個具廣泛影響力的關鍵主題:將影響力放在首位、設定宏大目標、提供適切資源、採用以數據為本的學習模式,以及與其他夥伴合作。演講嘉賓們則分享了他們從不同地區和角度的精闢見解。
Jagannatha Kumar強調,影響力龐大的慈善事業可結下跨世代、長期的碩果。他分享印度慈善事業的形成如何有助解決更大規模的問題,例如氣候變化如何影響佔印度勞動人口高達50%的農業市場。他還討論了利用數碼科技收集數據和擴展解決方案的重要性。
張美玲講述福特基金會在全球(包括亞洲)解決不平等和推動社會公義的承諾,並強調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間相互學習,對促進影響力和不斷改善項目策略及慈善效益至關重要。
樺沢一朗則強調日本財團關注系統變革,並分享他們長期致力於解決社會問題的的例子,包括致力在東南亞國家消滅麻風病 ,採取的策略涉及透過開發小型模式,再擴大以產生更廣泛影響力,以確保可持續的解決方案能為社區帶來改變。
李嘉昌談及陳江和基金會在印尼的慈善工作,透過與多方持份者通力合作,解決兒童發育遲緩的問題。他強調針對影響力創造共同語言的重要性,以便協調持份者的參與及有效地衡量計劃的進展,並指出建立內部能力以評估效益的必要性。
Jennifer Stout概述了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訂立宏大目標和以數據為本的策略之方法。她強調與政府及其他慈善家合作擴展解決方案的重要性,並分享了基金會與全球衞生健康夥伴合作的例子,包括動員中國農業專家支援在非洲建立可持續水稻農業計劃 。
當討論數據和評估方法時,李嘉昌還指出要確保各持份者的期望一致甚具挑戰性,尤其是一些高風險、高效益的項目;張美玲則強調高質量分析和跨界別相互學習之重要,鼓勵各基金會打破慣性假設、並以謙遜態度推展慈善項目。
Foster總結時提到共同學習和合作,對推動慈善事業邁向成功的重要性和好處,
並以公益慈善研究院的獨立營運模式為例,在達成共同目標上取得進展。
由The Bridgespan Group撰寫的完整報告及執行摘要經已發布,按以下連結下載︰
執行摘要(只提供英文版本)
High-Impact Philanthropy: Giving Better Across Asia and the World
完整報告(只提供英文版本)
Largest Asian and Global Institutional Philanthropies
High-Impact Philanthropy: Five Practices That Lead to Lasting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