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討論 4.1: 革新衡量:人工智能可否帶來真正影響?
- 14:30 - 15:30
- 2024年9月10日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這節專題討論由Chris Malone主持,深入探討人工智能與公益慈善事業的交集,以及探索人工智能所帶來的種種機遇與挑戰。講者強調公益慈善事業在制定人工智能的應用與發展、提倡注重道德、消除偏見及促進具社會效益項目的創新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Sevda Kilicalp對人工智能的預測能力表示樂觀,認為它可以預測環境和健康相關的危機,協助機構做好準備及減低未來風險。Milos Maricic 指人工智能工具的成本正在下降,使非政府組織和慈善機構更便於透過這些工具,提高生產力及達到更大的效益。Niko Moesgaard 談及人工智能有助提升效率,讓慈善機構能夠更有效地處理數據並從中抽出有用的見解,例如篩選資助申請和尋求資助機會。來自Partnership on AI 的Felecia Webb 則強調人工智能可提高基金會和當地社區的潛能,特別是在教育和社會正義範疇中。公益慈善事業在應用人工智能的角色是另一討論焦點。Webb 將人工智能視作一個屬於公共利益的技術,強調民間社會參與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性,避免落後於他人。Kilicalp 呼籲慈善機構擔任召集人的角色,凝聚不同聲音,共同制定出人工智能政策。
人工智能的道德問題和偏見亦成為一大討論主題。Webb警告人工智能或會加劇歷史偏見,因為帶有偏見數據訓練的演算法或會延續不平等。Kilicalp 強調,慈善機構需考慮數據中的非預期偏見、私隱問題、定期監控演算法,以及確保供應商和受惠者在使用和開發人工智能時遵循道德規範。
Malone 概述了三個主要風險:虛假資訊和深度偽造技術、工作流失以及不法分子利用人工智能的威脅。Maricic 認為,人工智能提升生產力的潛能遠大於造成職位流失帶來的影響。Moesgaard 則視人工智能為慈善機構保持競爭力的必要工具。與此同時,Webb強調人工智能具有創造就業機會和推動創新的能力。
演講嘉賓最後向應用人工智能的慈善機構提出了建議。Kilicalp 呼籲慈善機構持續學習並與同業合作;Maricic 建議可利用大型科技公司提供的免費人工智能工具;而 Moesgaard 則強調夥伴關係的重要性。Webb 鼓勵慈善機構勇於嘗試,即使成果未明,但從中所汲取到的經驗將是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