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 2.1: 建構階梯:能否實現具規模的社會流動?

  • 14:15 - 15:15
  • 2024年9月9日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演講嘉賓於本環節重點探討窒礙社會流動的關鍵問題,並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
Hossain Zillur Rahman首先強調,貧窮和社會孤立是深層次的問題,需要全面的解決方案。他強調以人為本的介入措施十分重要,指出必須提高人們自身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其組織BRAC採用「社會階梯」模式,認為社會流動並不能一步到位立即實現,而是需要循序漸進。他表示,擴大這類項目需要仔細規劃,並以BRAC與多個國家的政府成功合作為例。

Cazadira Fediva Tamzil分享了對印尼情況的見解,當地著重為弱勢群體制定適切的介入服務,包括那些通常進入非正規及無銀行帳戶界別之初中畢業生。她介紹Pijar基金會的微證書教育項目 ,讓人在工作的同時能學到各種可應用在不同行業的技能。同時基金會亦努力將小型企業大規模地引入國家的供應鏈。

Jack Growden則提到解決全球數碼鴻溝的迫切需要,尤其在一些地區如巴布亞新畿內亞,很多年輕人從未接觸電腦。他強調,科技普及是社會流動的先決條件。若沒法普及科技,社會中的大部分人口將沒法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

Ramya Rajagopalan強調與政府合作,以及透過有力實證去擴大相關措施的規模十分重要。她列舉了數個印度的成功例子,均由小型試驗項目大躍進推展至全國規模,並使項目更數據化和透明。Rajagopalan續指,前線人員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受惠者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接觸邊緣群體時。她又主張採取「與民共議」方式,鼓勵社區更積極與政府對話,確保解決方案可有效服務有需要的群體。

演講嘉賓也討論了如何衡量效益的質素。Rahman認為應以更宏觀的角度去審視效益,並其可能會以意想不到的形式出現。他舉例指,BRAC推行的的小型貸款計劃使農村婦女紛紛參選地方政府職位,帶來意料之外的結果。Growden同意並補充指,由此受惠者會各自開創邁向成功之路,因此項目真正的效益往往在實施後才能明顯地表現出來。

總結而言,演講嘉賓一致認為,要實現大規模的社會流動,需要有系統性的改變計劃、與政府建立強大的夥伴關係,以及聚焦於度身訂造的措施以切合當地需要,並強調要推動有意義和可持續的效益,關懷、合作和長遠視野乃必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