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演講 2: 捐贈經濟學:為何捐贈?為何不捐贈更多?

  • 17:00 - 18:00
  • 2024年9月9日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Michael Spence發表論壇首日的壓軸主題演講,探討捐贈經濟學的特點及挑戰,及後與主持人張仁良進行討論。

Spence 首先認同公益慈善事業涵蓋範疇廣泛,包括救災工作、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和研究等領域。他特別提及,目前公益慈善事業在資助基礎研究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他舉例,在美國,非專利研究的三分之一資金來自慈善捐款,與政府和主要科技公司所資助的金額相約。 Spence表示,公益慈善事業應主要是補充政府的資助,而非取而代之。他另闡述捐贈經濟學的複雜性,雖然公益慈善事業以造福人們為本,但得到讚譽也相當重要,如在文藝復興時期贊助教會的藝術品,以及在近代贊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慈善晚會 (Met Gala)的慈善家。

Spence 亦談到在環境、社會和管治(ESG)範疇中,在衡量效益上所作出的努力。他表示,每當積極嘗試創造效益時,都會為不同類型的公司帶來截然不同的活動模式,因此衡量真正效益所採用的方法十分關鍵,特別是要分辨由「漂綠」或行銷而創造的效益。他亦闡述了在進行及針對衡量方法進行交流時,需要由一個可信且合理客觀的第三方處理。總括而言,他認為獎勵機制以及評估系統是值得關注的課題。

談到捐贈的誘因以及如何令捐贈者的善舉變得更有意義時,Spence和張仁良指出,不同的慈善項目可提供不同的展示機會。大學捐款一般可以獲得明顯的表彰(例如大樓命名權)或其他實質的好處(例如可終身受用的社交網絡);相比之下,為無家者和弱勢社群服務,所帶來的好處便顯得不太吸引。Spence建議,已廣為人知的基金會可以開展較少人關注的慈善項目。

Spence和張仁良另提到利用數碼科技拉近公益慈善事業中在資訊方面的差距,並解決更複雜的配對問題。在回應參與者的提問時,Spence強調在氣候變化等議題上,如何有效地分配資源乃持續存在的挑戰。最後在這環節尾聲時,呼籲大家建立更好的框架,去思考身處世界的結構特點,以及慈善事業可作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