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邊對談: 重訂公益慈善的影響: 我們是否正確地衡量合適指標?

  • 10:45 - 11:45
  • 2024年9月10日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Christopher J.L. Murray、Jason Saul 和主持人Henry Timms在今場爐邊對談探討了公益慈善事業如何重新思考評估效益的方法,他們強調需要採取具預測性、標準化和賦權的方式,而非單純依靠追溯性評估。

Saul率先提出三個原因為何需要重視評估:確認及證明、預測結果,以及學習成功經驗及其原因。 Timms提出何謂「最佳評估」,Murray 以「全球疾病負擔」平台為例,強調通過嚴謹、同業評審和標準化數據,展現出「簡單描述的力量」,此方法有助決策者了解問題的嚴重性,及可能導致重大轉變的關鍵,例如在90年代後期開始意識到中低收入國家面臨心理健康日益惡化的問題。Saul將公益慈善事業與金融和醫療衞生等行業作比較,他表示在這些行業中,投資前已經闡明預期的結果,從而可更有效地運用資源。

談及在評估社會效益所面臨的挑戰時,Saul 指出「碳市場」已成功建立一套標準化的評估方式,建議公益慈善事業可借鑒類似方式。他表示業界需要有統一的分類系統和標準化的社會效益評估指標,以減少出現零散評估的情況。Murray指標準化定義、穩固數據流通及統計方法在評估效益時十分重要。他強調了解問題是否正在改善抑或惡化,對於評估計劃成功與否非常關鍵,並建議人口層面的評估及項目層面的介入措施應要掛勾。

另一個討論主題乃規模較小的非牟利機構呈交報告的壓力。Timms 特別指出一個現象:捐助者要求機構提交鉅細無遺的報告,但收到的反饋甚少。Saul認為,非牟利機構應獲賦權在具適當理據的支持下定義及擁有自己的成果,而非僅僅為了回應提交詳盡報告的要求。兩位講者均呼籲需要加強合作,以及將報告工具及架構標準化。

演講嘉賓也討論了數據和科技在重塑評估方法的角色。Murray強調衛星數據和人工智能有潛力減少人手評估的成本和複雜性。

在問答環節中,Murray強調傳達具意義效益的重要性;Saul促請捐助者將投資重新擬定為「購買成果」,以激勵更有效評估效益的方法。

總括而言,本環節呼籲公益慈善事業應在標準化及預測性評估的框架下,轉向以成果為本投資的方向。